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150万港口费:全球航运格局如何重塑
近日,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对中国政府支持海上供应链展开调查后,提议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舶收取高额费用,这一举措在全球船舶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提议,对于在中国船厂建造的任何集装箱船,新费用可能达到每艘船 150 万美元,无论该船悬挂哪国国旗或运营商的国籍。
此外,中国航运公司运营的每艘船只停靠美国港口均需支付 “服务费”,每次停靠最高费用为 100 万美元,或按船只容量的每净吨数计算最高费用为 1000 美元。
如果船队中 50% 或以上船只为中国制造,则每次船舶挂靠将被收取高达 100 万美元的费用;如果船队中 25%-49% 的船只为中国制造,则每次船舶挂靠将被收取高达 75 万美元的费用;如果船队中 0%-24% 的船只为中国制造,则每次船舶挂靠将被收取高达 50 万美元的费用。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将目标对准了新造船领域,并提议对 “其 50% 或以上的船舶订单在中国船厂,或预计在未来 24 个月内由中国船厂交付的船舶” 的航运公司征收每次停靠 100 万美元的费用,并建议对船舶百分比与上述相同的承运人采用类似的滑动比例。
目前美国造船只的运营商屈指可数。
如果 “运营商提供国际海上运输服务”,他们可能会发现每次停靠都能得到 100 万美元的退款。最后,还提出了对美国出口货物的限制,旨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增加美国建造的船舶运载的货物数量。
美国此举背景
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源于其对中国在全球船舶产量中占比急剧上升的担忧。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船舶产量中的占比从 1999 年的不到 5% 上升至 2023 年的 50% 以上。
中国还主导着海运供应链,控制着全球 95% 的集装箱生产和 86% 的全球联运底盘供应。此外,截至 2024 年 1 月,中国在全球商业船队的所有权已达到 19% 以上。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指出,中国将其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的主导地位的目标描绘成一场其控制的公司与其他所有公司之间的零和竞赛,中国国有实体从大量补贴、优惠融资和监管优势中获益,从而扭曲了全球竞争。
中国船舶行业的发展与应对
面对美国的挑战,中国船舶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中国船舶集团积极推进重组整合,旗下的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合并方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重组完成后新 “中国船舶” 将拥有近 4000 亿元总资产,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造船公司。
这一重组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船舶行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船舶行业也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船舶制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中国船舶企业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月23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对我海事、物流、造船等领域宣布拟议限制措施答记者问。中方注意到有关情况。中美双方已就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相关调查开展多轮沟通。中方反复申明对301调查看法,并提供中方立场非文件,要求美方回归理性客观,停止将美国内产业发展问题甩锅到中方头上。但遗憾的是,美方还是一意孤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外,中国船舶行业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全球船舶行业的共同发展。
未来展望
美国对中国船舶行业的挑战,无疑给全球船舶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未来,全球船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国需要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各国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船舶行业面临的挑战,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船舶行业来说,虽然面临美国的挑战,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船舶行业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船舶行业的支持力度,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信在中国船舶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船舶行业一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全球船舶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